首页 > 新闻中心 > 塞罕坝环境治理中国样本(塞罕坝生态建设) 返回列表
塞罕坝环境治理中国样本(塞罕坝生态建设)

塞罕坝,三代人,地球卫士。

1、年12月05日在肯尼亚内罗毕举行的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河北塞罕坝林场被授予“地球卫士奖”。 河北塞罕坝林场 “地球卫士奖” 东方那一抹“中国绿”。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的陈彦娴、刘海莹、于士涛代表三代塞罕坝人出席大会。河北塞罕坝林场的获奖理由:将茫茫荒原变成郁郁葱葱的林海。

2、年12月5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宣布,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得2017年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塞罕坝林场位于中国河北省北部,占地3万公顷。由于历史上的过度采伐,土地日渐贫瘠,北方沙漠的风沙可以肆无忌惮地刮入北京。

3、据报道,12月5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位于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的总部宣布,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得2017年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

塞罕坝作为塞罕坝带来的效益

生态效益。指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战天斗地、艰苦创业,在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荒漠沙地上创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场所带来的改善气候、涵养水源、释放氧气等生态好处。生态经济效益。指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植树造林获得的木材、林产品以及与森林相关活动所获得的生态经济好处。生态社会效益。

塞罕坝效益包括塞罕坝的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经济效益 建场以来,截至2009年底,林场有林地面积110万亩,林木总蓄积1012万m3,林木每年生长增加蓄积80万平方米,据中国林科院核算评估,投入与产出比为1:44。生态效益 首先是阻沙源、保水源,维护京津生态安全。

塞罕坝效益是指:生态效益、生态经济效益和生态社会效益。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是河北省承德市重要的旅游经济来源,其地理位置十分关键,属于内蒙古沙地与华北农牧区的过渡区域。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的生态环境关系到北京市及天津市的生态安全。

塞罕坝林场的历史和现在

公元1681年,康熙在此设立了“木兰围场”(满语,意为哨鹿狩猎)。塞罕坝是“木兰围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史料记载,自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至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的139年间,康熙、乾隆、嘉庆共在“木兰围场”“肄武、绥藩”105次。1993年,被林业部评为“中国一百佳国营林场”。

塞罕坝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境内,是中国改善生态环境最成功的的森林工程之一。在这里,大量人工林已经使这个饱受沙漠化侵袭的山区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形成了一个神奇的绿色世界。本文将从4个方面对塞罕坝进行详细阐述,包括工程历史、植被资源、野生动物保护和旅游景区建设。

塞罕坝属清朝皇家猎苑——木兰围场的一部分。历史上的塞罕坝是一处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集的地方,在辽、金时期称作“千里松林”。

塞罕坝林场位于中国河北省承德市围场县北部,是一个以人工造林为主要特色的国有林场。塞罕坝林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当时这里还是一片荒凉的沙地,缺乏植被覆盖,生态环境十分恶劣。为了改善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中国政府决定在这里开展大规模的人工造林工程。

塞罕坝历史上是一个草丰水美的地方,也是古木兰围场所在地,后来由于滥砍滥伐导致土地沙漠化,成了北京春季风沙的最大来源地。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改变塞罕坝的荒漠化现象,从1962年建立国有林场。从那时起塞罕坝迎来了顶风冒雪的第一代建设者,其后的三代人把不毛之地再造今日风貌。

位于河北省最北部的塞罕坝机械林场是世界上面积最大人造森林。曾经,塞罕坝是“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如今, 这里建成了世界最大的百万亩人工林海,成为守卫京津的重要生态屏障。跨越60年,塞罕坝的务林人奋斗不息,成就了绿色梦想,创造了人间奇迹。